日期:2024-07-25 来源:武汉未来科技城
超算让人类仿佛拥有了“超能力”,可以挑战科学探索的极限。近日,从武汉超算中心了解到,该中心与华中科技大学团队合作,破解了超级电容器的新材料难题。
这种特殊的材料要具有能量密度,这决定了是否“充得多”,要有功率密度,这决定了其是否“充得快”,还要发热可控、具有安全性,这依赖于对电极材料等形成储能界面的深入认知。
冯光夹起一丝头发:“难题来了,在厚度比头发丝还小上四五个量级的界面上,离子在扩散,电子在传递,原子到处跑,怎么去观测、剖析并控制它们?达到‘又多又快又安全’的复合目标?”
他的问题,也出现在被学界认为最前沿的125个科学问题中,业界称为“如何在微观层面测量界面现象”。
冯光是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教授。他介绍,科学家用计算机去模拟固液界面变化,国外已走在前面。在海外深造时,他的博士课题即是这一方向,他憋足一股劲:“要自主研发用于电化学储能的分子模拟技术!”
回到母校华中科技大学后,他带领“微纳尺度界面与输运”学术前沿青年团队,自主开发“恒电势分子模拟方法与技术”,在计算机模拟下,能在纳米级厚度的储能界面上,观察到百万量级的原子的位置和速度。他说:“计算环境性能越高,模拟就越接近真实工况。”
“别看我国现在算力规模在全球已数一数二,我刚回国时,一‘算’难求。”冯光回忆,武汉在全国率先布局超算新基建,2021年底,武汉超算中心一投用,冯光团队成为第一批用户。
经算力不断升级,团队独创的模型如今已具备产业化价值。计算机模拟设计出的储能体系,经过实验验证,正在与上海某能源企业进行中试。
“算力能极大加快研发过程,使不可能变为可能。”冯光介绍,超级电容器在电力、铁路、通信等众多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和市场潜力,以离子液体超级电容器为例,其可应用于电动汽车等产业赛道,而电极、电解液就是核心原材料。以往,“电极-电解液配方”是电化学家经年累月“试”出来的,如今,“算脑”在数月内就能算出“配方”——能既兼具性能又成本低廉。
延伸阅读>>>
武汉超算中心全国率先开发“月租房”和“公交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