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广播电视台电视综合频道《大写湖北·楚商说》节目,聚焦北斗产业,走进武汉依迅北斗时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看这个团队如何用智慧和汗水,将北斗的梦想照进现实,又如何通过科技创新,点亮智慧生活。
武汉依迅北斗时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北斗+时空智能领域芯片、板卡、终端等软硬件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先后入选2021年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2021年国家物联网关键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021年工信部“5G+北斗试点项目”企业、2022年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
依迅北斗联合创始人陈志涛:北斗,就像是我们中国的“天空之眼”,它是一个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想象一下,无论我们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北斗都能帮我们准确地找到回家的路。有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值得记住:2020 年6月23日9时43分,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成功发射。至此,历时26年,我们国家自己的北斗系统最终完成全球组网,这标志着我们中国在卫星导航领域,已经站在了世界的前沿。陈志涛:依迅北斗的成长,可以说是与国家北斗导航系统的发展同步。我们从一个小团队起步,始终坚持技术创新 ,不断颠覆超越。我们专注于“北斗+”时空智能领域,研发、生产与销售与北斗相关的芯片、板卡和终端等软硬件。将高大上的技术,带到了日常生活中,这些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国防装备、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精准农业等多个领域,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加便捷和安全。北斗就在我们身边,依迅北斗就是那个将北斗技术带入我们生活应用的践行者。北斗+智慧应用无处不在,具体到农业领域,它是怎么在田间地头发挥作用的?陈志涛:就农业领域来说,传统的耕作模式主要依赖农民们的个人经验和手工操作农业机械,这在进行大规模种植时很难保证有效的作业速度和质量。而现在,我们给农机配备了北斗自动驾驶系统,农机就能自己在田里干活了。农机无人驾驶技术提高了作业的效果和精度,在百米范围内误差不超过2.5厘米,大大减少了不必要的路径行驶,以及对土地的漏耕重耕。有了北斗技术的加持,农业种植都变得更加轻松、简单。通过依迅北斗农业服务管理平台进一步查看农田各项数据,“一张图”就能提供精准的数字支撑,有效分析农机作业效率、运营时间、成本效益等,为科学合理实施农机作业提供参考依据,让农业种植变得更省力、更精准、更高效。目前这种“无人农场”推广的情况怎么样?农民的反馈如何?陈志涛:从“靠人”到“少人”再到“无人”,无人农场发展渐入佳境。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种业振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现实对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细化、绿色化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加快无人化农场技术应用推广,减少农业生产的人力和资源消耗,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是非常重要的。目前,依托北斗高精度定位系统的无人驾驶拖拉机、自动驾驶插秧机、播种无人机前景广阔,在湖北,新疆,江苏均有成功的推广案例。陈志涛:还有智慧交通方面,这台车加装了依迅自主研发的智能主动安全监管系统和疲劳驾驶预警系统,司机开车途中出现打瞌睡、抽烟、打电话等行为,系统可以自动监测并且语音提醒。依托北斗高精度定位系统,疲劳驾驶预警系统兼具本地预警与后台远程监控功能于一体,主动监管系统则可以自动监测车距和实时道路信息,目前在物流车、环卫车上已有较多的应用。陈志涛:以往可能需要人工定期检查,受气候、户外环境影响多,通过北斗系统,依迅北斗高精度一体化GNSS接收机,可以实现24小时不间断的智能监测,哪怕微小的位移都能及时发现,提前预警,有效地发现潜在的安全问题。陈志涛:单北斗高精度智能网联终端,属于行业首款已认证的单北斗车载终端,已获得工信部电子第五研究所认证,支持RTK厘米级高精度定位,提供精准的时空信息服务,可接载重、密闭、举升、计价、胎压、油耗等各类传感器,满足城管、环卫、农机等行业需求,应用于两客一危、公交车、智能网联、无人驾驶、农机作业监测、校车、网约车、出租车、特种车、物流车等行业营运车辆。去年湖北省发布了《突破性发展北斗产业三年行动方案》,明确到2025年,全省北斗产业规模要达到千亿级,面对这么宏大的前景,依迅北斗一定有着自己的宏伟蓝图,准备怎么干?
陈志涛:依迅北斗将大力推进北斗三号的规模应用,始终坚持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围绕“芯、云、网、端”全产业链,以全时空、全场景、高精度的时空智能软硬件产品,丰富拓展应用场景,推动产业链深度融合,助力培育北斗千亿级产业集群,为湖北省北斗产业突破性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