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多月前,《自然》杂志发表一项研究,一个光子就可启动光合作用,光合生物可将光能转化为生命所需的化学能。
光谷,我国第二家也是唯一以“光”闻名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家家企业犹如一个个光子,如何被激活,怎样进行光合作用,怎么形成“光合效应”?创新,光谷的火炬;文化,光谷的火种。光谷是“常为新”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独树一帜”。长江日报调研组历时两个月,探源背后的文化密码。一次“携手”,一次“放手”,再一次“握手”,“打了通关”创业18年上市,跨过“求大陷阱”回归主业
逸飞激光上市现场,孙文(左一)到场祝贺
创立第18年,武汉逸飞激光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逸飞激光”)登陆科创板。7月底,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市仪式上,创始人吴轩请来了前老板——武汉楚天激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楚天激光”)创始人孙文。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握手。这一年,吴轩48岁,孙文68岁。他们都在30岁而立之年创业,都属一个激光行业,都有一个“华科男”标签。这是时隔24年的再一次握手。孙文不禁回首彼时的吴轩“有干劲、有闯劲,还非常有韧劲”。1999年,吴轩大学毕业加入楚天激光,这是国内首家民营激光企业,曾创造中国激光领域的多个“第一”。上市前夕,吴轩接受长江日报调研组专访,回忆他在楚天激光的“一路闯关”。盯项目、画图纸是“第一关”,“打通理论和应用,从学生向员工转变”,技术岗位干了一年,又用两年组建客服中心,再开拓国际市场。当时,我国激光产业起步不久,本土企业大拼价格战,国际厂商“兵临城下”。“进口激光设备1分钟能切500个口,我们的只能切10多个,怎么办?”吴轩的回答是“走出去”,寻找先进技术,寻找全球伙伴。这也是孙文的答案。此后一年多,吴轩飞欧洲、跑日韩,一家家企业沟通。他说,语言不通不要紧,技术是行业内最好的语言。2005年底,意大利艾伦公司的一笔大额投资见证了吴轩跑遍全球的成果。外方投资顺利签约5天后,功成身退的吴轩按照约定,辞去楚天激光常务副总经理一职,正式创办逸飞激光,期望“厚积薄发,一飞冲天”。孙文多次挽留无果,选择放手。在楚天激光的短短6年,从技术、市场到国际化,“闯关者”吴轩“打了通关”,创业已是水到渠成。63年前,人类历史上第一台激光器问世,激光被誉为世间“最亮的光”。30岁的孙文辞职创业20年之后,30岁的吴轩接力创业,“握”住了这束神奇的光。从1985年创立至今,楚天激光让激光走出实验室,从“书架”上“货架”,从产品变商品,走向更广阔的全球市场。“之前我国的激光产品只进口不出口,我们算是打破了那种局面。”孙文说。“支持企业内部创业和到外部去创业。”瞄准“世界一流激光企业”目标,他不断做大楚天激光的同时,也默默关注着18年来逸飞激光踏出的每一步——从3个年轻人“泡”在武珞路一间简陋厂房,到拥有900多人的团队;从自主研发全极耳电池,到上榜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从布局大湾区、长三角,“研发在武汉、生产在鄂州”,到晋级科创板“圆柱全极耳电池智能装备第一股”,成为“民营经济31条”出台后湖北首家上市企业。2020年,特斯拉推出全新的圆柱全极耳电池,多家锂电池巨头企业跟进布局。特斯拉CEO马斯克说:“新电池技术的量产应用很难,制造生产电池的设备更难!”而逸飞激光走在难题之前,2009年就已经开始研发圆柱全极耳电芯装配关键技术与装备。“一砖一瓦地堆,堆到某一天,最平凡的我们就堆出了一件伟大的事。”吴轩说。攻关十余年的“圆柱全极耳锂电池激光焊接设备及其全自动组装生产线”,被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锂电池分会认定为国际首创。逸飞激光填补了国内外产品空白。上市不是终点,不动摇、不折腾,持续放大激光焊接这一个支点,吴轩在上市前定下了新目标:打造世界一流的智能制造装备供应商。他说:“一辈子谈了一次恋爱,结了一次婚,做了一件想干的事。”“有所为有所不为,什么都干,什么都干不好。”跨过“求大陷阱”后,孙文关掉了无关主业的子公司。他说:“激光就是永恒的主题。尤为高兴的是,一代代新人成长为中坚力量,光谷有后劲!”大树底下无大草。但3年前,一项新的研究发现,成年植株带来荫凉和水分,落叶提供营养物质,幼小植株因而受益,最终两者都能茁壮成长。研究表明,这种“保育员”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开出更多的花,大大增加结籽并让种子传播出去的机会。“分手”再牵手,曾经的“小手”变“大手”,“大手”拉今天的“小手”,试错机会就是最好的创业政策,协同攻坚就是最灵的创新抓手切割,焊接,光束飞旋……8月10日,位于武汉新城的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锐科激光”)检验车间内,几十台光纤激光器正在进行出厂前的测试。“生产的激光器将卖往华工科技,他们的激光器加工装备也会供应我们。”锐科激光副董事长、总工程师闫大鹏说。一个是“中国激光第一股”,一个是“光纤激光器第一股”,两家激光企业在广为流传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现代版外,还有另一段故事鲜为人知。2007年,51岁的闫大鹏从海外归来,与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工科技”)旗下华工激光合资创立锐科激光,各占一半股份。仅用一年时间,国内首台10W脉冲全光纤激光器研发成功。然而,国外已研制出更高规格的10kW激光器,进口一台要花700万元,再做成激光加工设备,费用高达1000万元。需要新的融资,钱从何而来?4年后,华工科技“忍痛割爱”,锐科激光牵手航天三江,再一次嫁接资本。从成功研制国内首台10kW工业级光纤激光器,到牵头制定国内首部光纤激光器行业标准;从上市后连收12个一字涨停板,到连续5年稳居全球市场第二位。有了央企的加持,锐科激光完成了“一束光”的突围。时至今日,经过多次减持,两大企业间股权联结已然“解绑”。一位本地券商研究员感慨:一笔3000万元的投资,华工科技获得超过10倍回报的同时,更为武汉缔造了一家明星上市企业。“华工科技给了锐科激光试错的平台。”闫大鹏说。建团队、做产品、闯市场,华工科技甘当“试金石”,全方位支持,陪伴锐科激光一路成长。给对方空间,也是给自己新的机会。华工科技董事长、总裁马新强说:“虽然锐科被收购,但两家企业属互相成就,仍同路前行。”调研组走进华工科技智能制造未来产业园,看到国内首条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机智造生产线上,数十台全新装备整装待发。去年金秋时节,这条产线投入使用,订单量达到过去5年的总和。“国内首条”背后,是华工科技、锐科激光等产业链企业的协同攻坚。“供应链、创新链自主可控,产品才能行业领先。”马新强说。做国产替代先行者,为全球激光业画“跑道”。3年前,锐科激光联合华工激光等制定的一项光纤激光器国际标准,获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审核通过。这是我国企业首次为激光产品定国际标准。“于公于私,我和闫大鹏都已成激光‘同路人’、志向相投的朋友。”马新强回忆起两人在高铁上的一次偶遇,“一聊起来,发现大家追求的仍是激光产业战略发展,仍都希望科技报国”。“科技创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数据显示:近年来,华工科技相继引进50多位高端人才,先后诞生60多项“国内第一”,在激光魅影中形成“华工科技人才现象”。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曾在华工科技和锐科激光担任要职的闵大勇异地创业,长光华芯成为科创板“激光芯片第一股”。由华工科技孵化的云岭光电,在国内率先量产高端光芯片,去年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成立之初的锐科激光,在华工科技一处办公楼占了半层。如今的锐科激光,有了崭新的研发大楼和园区。培育的全资子公司睿芯光纤,突破1.5微米光纤放大器技术,填补我国在该领域自主产业链上游的空白。一年前成立的锐威公司,发力国产核心光源。你给阳光,我给养分,从“独木成林”到“聚木成森”,300多家激光企业在光谷集聚,企业密度全国领先,创新浓度国内罕见,持续引领着我国激光技术、标准和产品的突破。今年3月的首场光谷青桐汇,华工科技、锐科激光都是受邀企业。作为“链主”企业,锐科激光与3家中小企业“牵手”。副总经理卢昆忠说:“从曾经的‘小手’,变成产业龙头的‘大手’,深感荣幸。”光谷年度创新创业发展报告当场发布,浓缩出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先、浓、融、众”。报告执笔人向调研组解读,“先”是敢为人先,“浓”为环境浓厚,“融”在氛围营造,“众”见成效,独行快、众行远。领先他人进入“无人区”领跑,不只是要向前看,更为重要的是要向后看;向前要看得越远,向后就要回顾得越久。逸飞激光与楚天激光,因光而生;华工科技与锐科激光,追光而来;长飞与长芯盛,与光同行……这样的“CP故事”,每天都在武汉之东“上新上演”;一家家“有根”的企业,每刻都在光谷标注创新“进度条”。“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企业家雷军在第四次年度演讲中回忆“成长”,在武大图书馆看完《硅谷之火》热血沸腾,当晚在操场一圈又一圈走了整整一夜。创办一家伟大的公司,梦想之火在他心里彻底点燃了。游学调研全球主要创新城市后,经济学家周其仁认为,科技创新就是要有高浓度、高密度的“场”。一个鼓舞另一个,高浓度、高频度、高密度的在场互动,才能发生连锁反应。参天大树,灌木丛林,彼此滋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科学家格雷厄姆·弗莱明撰文称,光合作用始于单个光子。一个个企业“光子”,扎根光谷土壤,咬定光电子一个“垛口”冲锋,心怀定力不朝三暮四,相互合力不左顾右盼。他们崇尚简单、技术说话,信奉专业、坚守实业,连续创业、坚持长期主义,吸收水分和养分,发生光合作用,实现“光合效应”,共营拔节生长式的文化场景,共享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成长的故事,光谷书写不止。10天前,50多名企业家和机构,成为“世界光谷”全球产业合伙人,打造4000亿元的产业基金矩阵,发布100个场景机会驱动产业,寄望诞生1家千亿级“超级企业”,在量变阶段布局,于质变关口卡位。从20岁出头的大学生创业群体,到70多岁的“扫地僧”式企业家群落,只要血液里流淌着创新创业基因,光谷别具一格地予以最高礼遇致敬。每年的“12月5日”,被定为“光谷企业家日”,光谷企业家从此有了专属节日。企业创新起家,产业创新发家,科技创新立家。光谷的创新,是不灭的火炬。光谷的文化,是创新的火种。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文化先行。观念的创新、科技的创新、体制的创新,无不回归于文化的创新,这是逻辑的必然,也是实践的自觉。先行则众,因浓而融。光谷靠创新驱动走到今天,也必然要靠创新文化走向未来。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是“独树一帜”的,作为武汉创新文化的先行先试者,光谷的文化场景也是“独树一帜”,内生刷新、吐故纳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来自五湖四海,走向四面八方。平均年龄32岁的光谷人,从35岁的光谷再出发。光谷是个海洋,光谷正青春。